在中國慈善行業社會信任度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公約》的發布,能讓慈善離社會更近。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官網發布我國首個慈善領域全國性公約——《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公約》。中國慈善聯合會是民政部主管的慈善行業聯合性、樞紐型社會組織,這份公約的發布,代表了國內慈善行業的聲音。
慈善在國內的蓬勃發展,一直與擾動社會輿論的爭議共生。這些爭議之所以會發生,和慈善組織的規范化、標準化與專業化不足有關系,更與慈善事業距離普通人太遠有關。
如果慈善領域能以行業協會為基礎,發起有效自律,提高行業的發展水平,同時將行業行為準則傳遞給社會理解,這無疑能更為有效地實現慈善和社會的良性互動。
慈善行業不規范,是個常被談及的話題。早前慈善行業并未大規模深入社會生活,其影響可能有限。但直到今天,社會的慈善土壤早已厚植,可由于缺乏有效的行業聲音,慈善資金的規范管理使用模式究竟如何,慈善組織沒有統一準則,社會也依然不熟悉,這讓人遺憾。
最近發生的相聲演員吳鶴臣家人眾籌事件,有個背景就是,有組織的專業慈善活動遲遲沒能建立有效的品牌形象,從而無法讓社會大眾認識到慈善救助與一般性個人求助的區別。
正是社會將慈善機構發布的求助信息,和網絡平臺上個人發布的求助信息混為一談,導致輿論對諸多信息沒有清晰披露就能發動大額籌款的模式產生疑慮。最終,這些爭議的累積,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對疾病類的求助信息,在整體上有了更多的不信任感。
在專業慈善活動中,對疾病個體的慈善救助需求有規范和標準的要求,但在過去這些標準由各家機構自行決定,從而難以抵達社會,并形成廣泛共識。
若存在一家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對社會高度關注的疾病類求助進行更為精準的定位,并建立行業標準,可以想見,這有益于社會大眾理解慈善組織疾病救助活動的專業性和必要性,也能更有效地引導社會捐贈走向有需要的地方,并減少爭議產生的基礎。
由現實中那些爭議案例可以看到,社會對慈善行業的爭議,有慈善行業發展不足的原因,更有缺乏行業協會專業引領的因素。慈善行業各自散沙一樣的發展模式,無助于社會真正理解標準、有效、透明的慈善應該是個什么樣子。
最終,當社會拿著缺乏一致性的標準去看待慈善活動時,保留有最大公約數的部分后,或許只剩下負面的情緒。
鑒于此,《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公約》的發布,在中國慈善行業的這個階段出現,顯然是個積極的信號。我們相信,這不僅能推動慈善活動整體向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方向邁進,更能加速連接慈善和社會,促進全社會更有效更積極地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
姚遙(公益人士)